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生化系和江苏省人口学校人口科学与技术系。学院经历了苏州师范专科学校生化系、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以及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2008年7月更名为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应用型办学定位,发扬六十余载教书育人优良传统,弘扬“让传承照亮未来,用改变迎接挑战”的学院精神,努力营造奋斗文化和质量文化,通过构建党政协同、条线协同、师生协同的融合工作机制,健全“三全育人”的十大育人工作体系,打造师生共荣、和谐融洽工作氛围,创建教师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包容性发展格局,实现教师和学生协同发展。学院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创建“本科底色、工程本色、能力亮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高质量培养将来能够在生物与医药和食品与检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和技术服务的“基础好、应用强、会创新、有觉悟”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学院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苏州市“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称号。
学院下设生物工程系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开设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4个专业,其中,生物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并分别于2019年和2023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236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0人、研究员1人、正高级实验师2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24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实验师3人;博士教师58人。学院外聘讲座教授2人,客座教授5人,江苏省产业教授6人。学院拥有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委员1人、省“333”培养对象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8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9人、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拥有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
学院拥有生物工程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建有江苏省高值化合物绿色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学院”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江苏省基础生物学实验示范中心、江苏省外籍院士工作室、江苏院士专家(神经类RNAi药物)产业创新中心,建有9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苏州市外籍院士工作站、9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建有大学生专业创新社团30个。学院拥有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87个,实验室使用面积798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资产4500余万元。近五年,学院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级科研项目21项,横向科研经费到账3685万元,获省级科研奖励7项。
学院人才培养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结合,育智与育德相结合,规范教育与个性成长相结合,科研素质训练与学术道德养成相结合,技术能力培养与非技术能力培养相结合,基于未来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实施“能力导向,实践驱动”工程教育改革,构建了“慎思敏学,厚德笃行”的“三四三”多元育人路径,适应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产教融合的“医药生物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建立科教融合的学生专业创新(社团)实践平台,通过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和教师科研反哺教学为学生创建专业学习、双创实践和科研训练的良好条件和环境,并配备产教融合的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在知识应用和实践创造中掌握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技术技能、学会合作沟通和培养主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中贯彻和落实“OBE”要求和面向产出的质量评价,不断完善校、院二级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反馈-评价-改进”的工作程序和工作系统,成立“学习及教学质量评价分析中心”和“学生学习成果促进中心”,形成环环相扣的、稳定的人才培养质量内外部保障机制,营造“以评促建、师生协同、循环递进”的教学质量文化。近五年,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银奖各1项,“挑战杯”国家金奖2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一等奖20项。
(2024年10月更新)